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1:05    次浏览
在恒辉科技有限公司,只要提起陈广建,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。他是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苏州恒辉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一线工人,从学徒工做起,一路成长为高级技师(国家一级),并获得“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”这一全省技师类最高奖。在短短几年里,陈广建发明了专利8项,并以每年2项新专利的速度增加,靠着手艺走上了一条创新研发的道路。利用他的发明专利,企业原材料的利用率能提高2倍;经他改进的工艺,产品的生产效率最高能提高6倍。从学徒工到高级技师的逆袭 陈广建在加工零件一身蓝色工作服,身形微胖,今年35岁的陈广建整日穿梭在生产一线,很难看出普通工人有何不同。不善言辞的他,“自嘲”更善于与机器交流,与尺寸抬杠。与大多数的技术工人一样,陈广建高中毕业后进入工厂,成为一名机械加工的学徒工。但又与大多数工人不同的是,在短短几年时间里,陈广建便实现了从学徒工到中级技工、高级技工、技师的三连跳。“当技工学徒的时候,就想学到一门手艺,像老师傅一样能够养家糊口。但干的时间长了发现每一道工序都有门道,工厂中到处都是学问,我就一点一点养成了爱琢磨的习惯。”在陈广建看来,在工作中慢慢养成的这种爱研究的态度,让他对工作越来越熟悉,越来越专业。在2014年,他被评为高级技师,成为技工类最高职称的拥有者。从一线工人到发明专家的华丽转身 陈广建和工友讨论工艺流程细节在一般人看来,发明创造专利是复杂而且高深的事情,但陈广建不这么认为。“只要摸透了生产加工中的每一道工序,就能发现工艺、流程中存在的问题。琢磨琢磨,把这些问题解决了,一个专利也就产生了。”在他看来,专利不是发明创造的,而是在工作中“琢磨发现” 的。“还真不记得是哪年获得的专利,只记得是诣振柱的新工艺专利。”回忆起第一个专利的情况,他却只记得发明的缘由,而忘了时间。传统生产诣振柱大多采用车削工艺,将材料棒切削成相应的尺寸,非常浪费材料。工作中,看着金属材料慢慢变细变小,化成一粒粒金属细屑,陈广建脑子中产生一个念头:能否改进工艺,减少材料的浪费?经过多次试验,他发明出利用板材冲压,一次成型的的诣振柱工艺。这一工艺将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2倍,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,班产由2千个提高到1万2千个。 陈广建获得的专利证书创新就是生产力,看到自己的方法对压缩成本带来的实效,陈广建专研的劲头更浓了。几年间,他参与了5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,起草了2项《江苏省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证书》,主持了数十项企业研发,获得了《滤波器屏蔽盖成型加工用平面展开件》《自定心双向同步调节式水冷型开孔器》等8项国家专利。目前,他手上还有数个专利正在申请中。按照专利流程来看,未来几年,陈广建每年都会增加至少2个专利。 凭借着在机械加工领域的积累,陈广建的获得的头衔也越来越多:2012年获评苏州市“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”荣誉称号,2015年获评相城区“阳澄湖高技能突出人才”荣誉称号。在2016年9月,他成功登顶省内技工行业最高峰,获得“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” 称号。“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”的成长之道 陈广建在检查产品尺寸在各式各样的荣誉和头衔面前,陈广建并没有沾沾自喜,而是冷静的看到自己的不足。“接触的新产品新技术越多,越能感觉到对新的技术、新的知识懂得太少。”陈广建深知,只有不断的学习,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。12年他通过自考,获得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专学历。在14年初,他又开始本科课程的学习,主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,到明年年初,他将获得本科学历。“现在政府也鼓励我们去学习,‘阳澄湖高技能突出人才’每年给我5千经费用于专业培训。”政策的鼓励和资金的支持让陈广建学习的动力更加强劲。现在,每年有一半的休息时间,陈广建是在各种培训中度过。学历教育弥补了陈广建的短板,而社会职业培训则他让对整个机械制造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“无论是‘工业4.0’还是‘中国制造2025’,都要求我们沉下心来,精雕细琢,精益求精,将事情做完美。”陈广建如是说。“正是有了陈广建这样既有高超技能,又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人才,企业才能快速发展。”恒辉科技有限公司人事经理李卫东介绍,在陈广建的带动下,公司现在成长出一批既懂技术,又善于专研的高技能人才。“通过高技能人才助力,专利的研发创新,企业的销售额在2014年突破2亿,并以每年20%以上的速度跨越式增长”。(季豪 任哲凡)(来源:中国苏南视窗http://www.zgsnsc.com/)